东莞硬质氧化(又称硬质阳极氧化,生成厚度 10-150μm 的致密氧化膜,用于提升铝件耐磨性、耐腐蚀性)中,划痕缺陷(表面线性划痕、凹痕,深度可能穿透氧化膜露出基材)会直接破坏膜层完整性,影响防护性能和外观。划痕主要产生于前处理、装挂、氧化过程、后处理四个环节,需针对性防控:

一、前处理环节:避免基材本身带划痕或加工时新增划痕
硬质氧化的基材(铝或铝合金)若本身有划痕,或前处理(除油、打磨、碱蚀)操作不当,会直接将缺陷带入后续工序,且氧化膜无法掩盖基材划痕(氧化膜附着于基材表面,会复刻基材粗糙度)。
1. 控制基材原始质量(源头避免)
问题:基材(如冷轧铝板、挤压铝型材)在轧制、切割、搬运时已产生划痕(如刀具划伤、堆叠摩擦痕),前处理无法消除。
防控措施:
来料检验:用强光(45° 角照射)检查基材表面,要求无深度>0.02mm 的划痕(可用指甲轻划,无明显触感即为合格),不合格来料退回;
基材存储:用防静电珍珠棉分层隔离(避免直接堆叠),放置于平整托盘(避免受压变形产生摩擦痕);
切割 / 成型保护:切割(锯切、激光切割)时,刀具需锋利(如锯片齿数≥60 齿,避免钝刀拉扯产生划痕);成型后立即用专用工装固定(如定制塑料支架,避免工件间碰撞)。
2. 前处理工序防划伤操作
除油 / 清洗阶段:
避免 “工件与工件、工件与槽体” 摩擦:除油槽内放置塑料隔板(将工件分隔),或用挂架悬挂(不接触槽底 / 槽壁);
清洗水需过滤:用 5μm 过滤袋过滤清洗水(去除金属碎屑、沙粒),避免杂质随水流摩擦工件表面(尤其高压喷淋时,杂质会像砂纸一样划伤表面)。
打磨 / 抛光阶段(针对有粗糙度要求的工件):
用粒度递增的砂纸 / 砂轮(如从 240 目→400 目→600 目),避免跳级打磨(粗砂纸划痕无法被细砂纸消除);
手工打磨时用软质打磨块(避免手指按压不均产生局部深划痕),机械打磨需固定工件(如真空吸附),确保打磨轨迹均匀(如直线轨迹避免交叉划痕)。
碱蚀 / 出光阶段:
碱蚀槽内避免工件堆叠:用专用挂具(如钛合金挂架,耐腐蚀)将工件悬挂,间距≥5mm(防止漂浮碰撞);
出光后转移需轻缓:从硝酸出光槽取出工件时,用塑料挂钩(避免金属挂钩刮擦),沥干水分后再转移(避免工件晃动碰撞)。
二、装挂环节:避免因装挂不当导致的接触划痕
硬质氧化需通过挂具导电(工件与挂具紧密接触),若挂具设计不合理或装挂操作粗糙,会导致 “挂具与工件接触处划痕” 或 “工件间碰撞划痕”,且装挂划痕多为深度较大的集中性缺陷(影响严重)。
1. 挂具设计与制作(核心防划伤)
挂具材质:用纯铝或钛合金(导电好、耐腐蚀,避免用钢挂具 —— 易生锈产生铁屑划伤工件);
接触点优化:
挂具与工件接触部位做圆角处理(R≥0.5mm,避免尖锐挂钩刮擦工件);
接触面积足够大(单个接触点面积≥5mm²),避免 “点接触”(压力集中导致压痕或划痕);
对异形工件(如凹槽、曲面),定制仿形挂具(如包裹式挂钩,贴合工件曲面,避免晃动碰撞)。
挂具清洁与维护:
每次使用前用不锈钢丝刷清理挂具接触点(去除氧化膜、杂质,确保导电同时避免杂质划伤);
定期更换变形挂具(如挂钩弯曲、磨损,接触点变尖时立即更换)。
2. 装挂操作规范
单次装挂数量控制:确保工件间无接触(间距≥10mm),尤其细长件(如铝棒)需多点悬挂(每 500mm 设 1 个挂点),避免晃动碰撞;
装挂力度适中:用专用工具(如橡胶手套、塑料钳子)夹持工件,避免徒手硬掰(手指指甲易划伤表面);挂具挂钩夹紧力以 “工件不晃动” 为宜(过紧会产生压痕);
装挂后检查:轻晃挂具,观察工件是否碰撞;用手电筒照射接触点,检查是否有因装夹产生的新划痕(发现后立即调整)。
三、氧化过程:避免电解槽内及转移时产生划痕
氧化过程中,工件在电解液中浸泡、电解,或转移时接触槽体、其他工件,易产生 “电解液杂质划痕” 或 “碰撞划痕”。
1. 电解槽内防划伤
电解液净化:
定期过滤电解液(用 10μm 过滤机,每 8 小时过滤 1 次),去除铝屑(氧化过程中铝溶解产生)、杂质颗粒(避免颗粒附着工件表面,电解时形成摩擦划痕);
控制电解液中金属杂质(如铁、铜离子≤50mg/L)—— 超标时需净化(如添加除铁剂),避免杂质沉积在工件表面形成硬点(摩擦产生划痕)。
槽体与工装防护:
电解槽内壁铺PVC 板(避免工件碰撞槽体金属壁产生划痕);
对小件(如铝垫片),用带孔塑料篮盛装(避免单个悬挂晃动碰撞),篮子内垫软质橡胶垫(厚度≥2mm)。
2. 氧化后转移防划伤
从电解槽取出工件:用专用吊具(如塑料挂钩)缓慢提升,避免工件摆动碰撞槽壁或其他工件;
水洗转移:从氧化槽到水洗槽的转移路径需无障碍物,工件下方用塑料托盘承接(避免掉落碰撞地面);水洗时水流方向与工件平行(避免高压水流直冲工件导致晃动碰撞)。
四、后处理环节:避免清洗、干燥、检测时产生划痕
氧化后的工件(带氧化膜)虽硬度提升(HV300-500),但仍可能被硬物划伤(如金属工具、粗糙布料),尤其未封孔前(氧化膜多孔,易吸附杂质,划伤后杂质嵌入更难清除)。
1. 清洗与封孔阶段
清洗工具:用超细纤维布(避免用普通棉布 —— 可能含沙粒)擦拭,或用高压纯水冲洗(水压≤0.2MPa,避免水压过大导致工件碰撞);
封孔槽操作:封孔时工件需轻放(避免砸向槽底),槽内放置塑料网格板(隔离工件与槽底),防止工件沉降时摩擦槽底产生划痕。
2. 干燥与检测阶段
干燥方式:用热风循环干燥(避免用压缩空气吹干 —— 可能带入杂质颗粒划伤表面),干燥架需铺硅胶垫(避免工件与金属架接触);
检测与搬运:
检测时戴无粉乳胶手套(避免手指油污污染,同时防止指甲划伤),用软质工作台(如橡胶台面)放置工件;
合格工件用防静电袋单个包装(或用珍珠棉分隔堆叠),搬运时轻拿轻放(避免堆叠过高导致底部工件受压产生划痕)。
五、应急处理:轻微划痕的补救(仅限非关键表面)
若发现轻微划痕(深度<氧化膜厚度 1/2,未露基材),可尝试补救:
用800 目水砂纸蘸水轻轻打磨划痕处(沿同一方向打磨,避免交叉划痕);
打磨后用氧化膜专用光亮剂擦拭(恢复表面光泽);
重新进行封孔处理(弥补打磨对氧化膜的损伤)。
注:深度超过氧化膜厚度、露基材的划痕无法补救,需返工(退膜后重新氧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