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硬质氧化的颜色控制需结合其工艺特性(膜层结构、基材特性、电解条件),从自然发色调控和染色辅助控制两个方向入手,核心是通过工艺参数稳定膜层状态,减少色差。以下是具体控制方法及原理:

一、自然发色的核心控制(基础且常用)
硬质氧化的自然颜色(灰色、褐色、黑色等)由氧化膜的厚度、致密度、基材成分及电解参数共同决定,无需额外染色,是工业中最常用的颜色控制方式(成本低、稳定性高)。
1. 基材成分:决定颜色 “基调”
铝材的合金成分(尤其是合金元素含量)是自然发色的 “先天因素”,不同牌号铝材的自然颜色差异显著,需提前选择:
纯铝(如 1050、1100):氧化膜颜色较浅,多为浅灰色至灰白色,膜层均匀性好(适合对颜色一致性要求高的场景,如精密零件);
6 系铝合金(如 6061、6063,含镁、硅):氧化后多为灰色至深灰色,膜层致密,颜色稳定性强(最常用,兼顾强度和颜色可控性);
7 系铝合金(如 7075,含锌、镁):氧化后易呈现橄榄色、褐色甚至灰黑色,颜色较深且可能带杂色(因锌元素影响,需严格控制工艺避免色差);
含铜铝合金(如 2 系):氧化膜易出现暗黄色、褐色斑点(铜元素易氧化形成杂色),不适合对颜色要求高的场景。
关键:若需统一自然颜色,需优先使用同牌号、同批次铝材(避免不同批次合金成分波动导致色差)。
2. 氧化膜厚度:控制颜色 “深浅”
硬质氧化膜厚度(通常 20-150μm)与颜色深度正相关:膜越厚,颜色越深(因膜层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增强)。
20-50μm:浅灰色(6 系铝材)、浅褐色(7 系铝材);
50-100μm:深灰色(6 系)、深褐色(7 系);
100μm 以上:接近黑色(6 系)、灰黑色(7 系)。
控制方法:通过电解时间精准控制厚度(电流密度稳定时,厚度≈电流密度 × 时间 × 常数),同一批次零件需保证电解时间一致(误差≤5%),避免局部过厚或过薄导致的颜色不均。
3. 电解参数:稳定颜色 “均匀性”
电解条件(温度、电流密度、电解液浓度)直接影响膜层结构(致密度、孔隙率),进而导致颜色偏差,需严格控制:
电解液温度:硬质氧化需低温(通常 - 5℃至 5℃),温度波动会导致膜层致密度变化:
温度过高(>5℃):膜层疏松,光线反射增强,颜色偏浅(易出现 “发白”);
温度过低(<-5℃):膜层过致密,光线吸收增强,颜色偏深(易出现 “发黑不均”)。
控制:使用低温恒温槽,将温度波动控制在 ±1℃内(核心设备要求)。
电流密度:一般 2-5A/dm²,电流分布均匀性决定颜色均匀性:
电流集中区域(如棱角、凸起):膜层生长快、厚度偏厚,颜色偏深;
电流稀疏区域(如凹槽、孔内):膜层偏薄,颜色偏浅。
控制:复杂形状零件可通过 “辅助阳极”(如钛网)优化电流分布;同一批次零件摆放方式一致(避免遮挡导致电流不均)。
电解液浓度:常用硫酸电解液(10%-20% 浓度),浓度波动会影响膜层溶解平衡:
浓度过高:膜层溶解加快,致密度降低,颜色偏浅;
浓度过低:膜层生长过快,易出现 “粉末状杂质”(颜色发灰发暗)。
控制:定期检测电解液浓度,通过补充硫酸或纯水维持浓度稳定(波动≤1%)。
4. 后处理(封孔):避免颜色 “后期变化”
硬质氧化后需封孔(堵塞膜层微孔),封孔工艺不当会导致颜色变深或发花:
热水封孔(80-100℃):膜层吸附水分,颜色可能略深(但稳定);
镍盐封孔:对颜色影响小,适合需严格保持原色的场景;
注意:封孔时间过长(>30 分钟)可能导致膜层表面 “泛白”(析出盐类),需控制在 10-20 分钟,且同一批次封孔条件一致。
二、染色辅助控制(拓展颜色范围)
若自然发色无法满足需求(如需要红色、蓝色等),可通过 “氧化后染色” 实现,但硬质氧化膜较厚(多孔层深),染色难度高于普通阳极氧化,需注意以下控制要点:
染色时机:在封孔前进行(封孔后微孔被堵,无法染色);
染料选择:用无机染料(如铁盐染黑色、钴盐染蓝色)或耐晒有机染料(避免硬质氧化场景的高温 / 摩擦导致褪色);
色差控制:
染色前需确保膜层厚度均匀(厚度差异会导致吸附染料量不同,色差明显);
控制染色温度(60-80℃)和时间(5-15 分钟),同一批次需同步操作(避免染色时间差异导致深浅不一);
局限性:染色后颜色深度受膜厚影响大,且深色(如黑色)比浅色(如黄色)更易控制(浅色对色差更敏感)。